第116章 无罪释放(1 / 2)

原本很多大唐臣民内心惶恐,极度害怕历史上的安史之乱重现世间,给大唐天下百姓造成灾难。

但现在听到大唐玄宗陛下亲口对太宗陛下做出的承诺,大唐天下臣民终于是松了口气。

李隆基把大唐带到盛世巅峰,天下所有的百姓都看在眼里。

也正因为大唐百姓过上好日子,民族自信心极度强大,所以大唐百姓对李隆基是很信服的。

现在他们敬仰的玄宗陛下公开承诺,说不会让安史之乱的惨剧重现大唐,他们相信陛下一定会做到的。

李隆基:主播,朕想请问一下,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源是什么?

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。

只有清晰认识到安史之乱背后的原因,他才能做相应的布局一一化解。

苏晨思索片刻后,把学者总结的四点原因告诉了李隆基。

“主播从四个方面说一下安史之乱的原因,分别是政治,经济,军事,叛军来说明。”

“先说政治因素,据历史记载,唐玄宗统治后期,统治阶级内部君臣和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。”

“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独揽大权,排斥了李适之、韦见素等正直有才的大臣,天宝年间制造了韦坚、杜有邻、杨慎矜等冤狱。”

“杨国忠接任李林甫的宰相之位后,同样是妒贤忌能,骄纵跋扈。”

“安禄山被提拔为三镇节度使后,自恃唐玄宗的恩宠野心逐渐膨胀,与杨国忠产生矛盾,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。”

此刻的李隆基只有无尽的懊悔,原来这一切都是他识人不明造成的。

他提拔重用的李林甫、安禄山、杨国忠,全都辜负了他的信任,因为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。

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,他并非没有看到,只是没有在意罢了。

他相信有自己在,可以摆平一切,随时可以把臣子之间的矛盾按压下去。

可如今看来,他自信过头了,最终还是让局势失控,进而引发安史之乱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安禄山和杨国忠已经被拿下,因他们两人争权夺利引起的安史之乱也不会爆发。

不过还没完,朝堂还需要进一步处理。

首先就是宰相李林甫,正是因为此人和安禄山同流合污,才给了安禄山发展壮大的机会。

而且按照后世人的说法,李林甫排挤了李适之和韦见素等正直有才的大臣。

不仅如此,韦坚、杜有邻、杨慎矜等人被冤入狱也是李林甫一手造成的。

李隆基:来人,将李林甫拖下去,押入大牢。

李林甫:陛下,臣冤枉啊!

李隆基现在看到李林甫就心烦,哪里还愿意听他喊冤,当即就让侍卫把他带下去了。

李隆基:传朕旨意,将韦坚、杜有邻、杨慎矜三人无罪释放。

周围的群臣:陛下圣明!

处理完李林甫后,李隆基安心不少。

经此一事,朝堂的矛盾将大为减缓。

不过,他也知道还不能松懈,光解决李林甫一个人还不够,还要彻底肃清朝堂。

“从经济方面分析,大唐初期实行均田制,给官员和百姓都分了土地,极大的推动了唐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。”

“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,随着全国可耕荒地的减少,均田制逐渐被破坏,贵族、官僚、富商等兼并土地的现象愈发严重。”

“与此同时,百姓赋税沉重,天宝时期农民需要缴纳繁重的税赋,导致逃户激增,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逃税和活命四处逃散,据记载天宝时期的逃户总数超过五百万。”

“安史之乱爆发后,这些失去土地的逃户纷纷加入叛乱,导致战乱一直持续七年之久。”

看到五百万的逃户,李隆基倒吸一口冷气,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。

这怎么可能呢?他的开元盛世一片繁荣的景象,怎么会有这么多无家可归的人呢?

他不敢相信,也不愿意相信。

他的盛世大唐万国来朝,繁荣昌盛,不可能有逃户,更不可能有五百万之多。

他身处繁华的长安城,从未见过这么多逃户,也从未听说过这么多逃户。

突然,他愣了一下,随即想通了,全都明白了。

不用说,肯定是李林甫粉饰太平,从不和他说逃户的事,让他误以为大唐国泰民安,老百姓安居乐业。

现在一切都搞清楚了,安史之乱历时七年也说得通了。

他之前还一直震惊于七年之久,安禄山手上的叛军不可能打七年。

原来如此,五百万逃户的话,一切都说得通了。

他深深的懊恼与自责,自己身为大唐的皇帝,居然被奸相蒙蔽双眼,看不到底层老百姓的疾苦。

五百万逃户的产生,可想而知失去土地的老百姓数量有多么庞大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深知大唐的根基已经动摇,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。

太宗说过,皇帝是舟,百姓是水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

五百万没有土地的逃户就是洪水猛兽,要是再不及时解决,这些洪水猛兽就会将他覆灭。

最新小说: 科技强国:国宝竟是我自己 和亲糙汉可汗后,我在草原忙种田 妻主今天种地了吗 亮剑我有红警基地车 末世与大佬建基地 做卡牌,我可是你祖宗! 凌步踏红尘 工具A哪有不疯的? 光合武圣 蜀汉